摘要:情绪是生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情绪,能使幼儿充满自信,心情愉快,主动乐观,接受能力强。《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而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虽然大班的幼儿情绪能较安定愉悦。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大班幼儿正处在交往发展的关键期,且大班幼儿正面临幼小衔接问题,由于其社会认知及情绪情感发展不足,使得他们往往不能采取恰当的方式调节情绪。然而,大多数家长、教师,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却认识不到位或不重视。
情绪绘本其特质决定了它的意义,不仅仅让儿童学会阅读,更让儿童学会感知、观察、体验绘本中主人公的情绪,从而达到对自身情绪进行管理的目的。本课题尝试以情绪主题绘本为载体开展系列情绪教育活动,旨在探究出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从而促进大班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为幼儿园开展相关情绪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情绪绘本、大班幼儿、情绪调节能力
问题的提出:情绪是生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早期儿童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是儿童应对社会生活情境的能力来源,是组织儿童认知活动的心理激发者。大班幼儿正处在交往发展的关键期,他们乐于交往,希望获得同伴的接纳和认可,在交往中产生了各种情绪,由于情绪表达能力较差,情绪认知和自我调控能力较弱。情绪无法合理调节,影响了与他人的交往,也影响了自我的情绪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指南》有关健康领域中提出:健康是指幼儿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纲要》也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情绪调节能力是情绪管理的一部分,主要由情绪识别与理解、情绪表达、情绪调控、情绪运用五个维度构成。情绪调节对幼儿的身心健康、社会性发展乃至幼儿一生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绘本是幼儿主要的读物,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有益于幼儿的发展,在国外,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情绪的发展,很早就开发了幼儿情绪绘本,对孩子情绪健康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最终成为许多孩子一生值得收藏的图书。在国内,首先情绪管理能力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所重视,其次关于绘本研究,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开始的,大部分是以绘本教学为主,主要作为语言活动活动开展的载体,而不是情绪情感的培养,很少会专门把绘本和情管调节能力联系在一起。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绘本,提升大班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是急需解答的问题。
理论依据及意义: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早期的情绪经验会对个体后期性格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幼儿而言,情绪安定与愉快是基础,是幼儿健康的重要表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幼儿情绪情感方面也提出:“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始终保持愉快,稳定的情绪状态,形成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快乐,形成安全感,信任感”。而情绪主题绘本是幼儿喜欢的一种绘本形式,大班幼儿正处于情绪分化和交往的关键期,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情绪和适度表达情绪的能力,有目的的培养幼儿情绪管理能力,能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提升与他人的交往。
研究结果与成效:
情绪绘本可以提升大班幼儿情绪调节能力
(一)情绪主题绘本能够帮助大班幼儿感知自身情绪
情绪调节能力主要包括情绪识别与理解、情绪表达、情绪调控及情绪运用五个方面,而情绪的感知是情绪调节的基础,情绪的感知就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能够感受或者是意识到自己情绪变化的行为,到了大班,幼儿的情绪体验也较为丰富,对于最基本的情绪高兴、生气、难过、伤心等都有着较为丰富的体验。但是对于一些较为高级的情感,比如尴尬、妒忌、烦恼、思念等的感知却难以形容和表达。通过一列绘本活动《我好妒忌》《你很快就会长高》《爷爷变成了幽灵》等,可以发现情绪绘本可以帮助幼儿察觉自身更高级的情绪。比如:当老师夸了别的小朋友而没有夸自己的时候,会表现出嫉妒;当老师让胆小,不敢发言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绘画方法时,会有些害羞;当把鞋子穿错的时候会有些难为情;当被别人冤枉的时候会感到委屈。
(二)情绪主题绘本能够帮助大班幼儿准确地区分某些情绪情感的程度
谈到感受,孩子们往往会以高兴、开心、生气害怕等来表达,但却很少使用愤怒、烦恼、恐惧等词汇。在进行“生气”这一活动中,教师使用了《我不想生气》中的一张图片:小兔拳头紧握,两耳立起,嘴巴紧闭,小朋友看到这张画面后纷纷说:“这只小兔子特别特别的生气,”“是啊!那么特别特别生气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愤怒”来形容,孩子们听到后,跟着重复起来“愤怒”!他们在说的时候,语气很重,而且脸上自然而然地就表现出了小兔子的神情。另外,小兔子胸中的那个巨大的、红红的火球和头顶上火红火红的火焰,以及一块块发红石头的喷发,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幼儿一下子就明白了,人在愤怒时的情绪是非常强烈的、就这样通过绘本中主人公表情和动作的观察,幼儿获得更多表达情绪的词汇,也从中感受到情绪情感的程度。
(三)情绪主题绘本能够帮助大班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缓解消极情绪
大班的幼儿已经能够意识到消极的情绪会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对自己的身心发展不利。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匮乏,能力有限,因此当出现消极情绪的时候,往往难以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缓解。很多时候,当幼儿出现消极情绪时,会有以下行为表现:大喊大叫、破坏物品、撒泼打滚、哭泣、或者压抑在心里,而这些行为并不是最好的宣泄方式。因此教师会选择与这些消极情绪相关的绘本,如《悲伤快走开》《我变成了一只喷火龙》《黑夜我不怕》《怎样才能长高》《当我难过的时候》等进行教学活动。在进行绘本集体活动时,教师会关注幼儿深层的情感体验,重视幼儿的观察和表达,努力创造情境,让幼儿将自己想像成故事中的主人,激发情感共鸣,并在活动中进行及时有效的追问。另外,在活动中老师也会给孩子更多表达表征的机会,并共同讨论,缓解某一消极情绪方法的适宜性。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进行随机教育,当幼儿真正的出现某一消极情绪的时候,教师与幼儿进行交流,并引导幼儿将学习到的方法进行运用。
(四)情绪主题绘本引导大班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有情绪,学习根据别人的情绪调整自己的行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了大班幼儿社会领域的发展目标:能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并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观察发现,大班幼儿大多数能基本察觉并分辨出自己的情绪,他却很少会关顾他人的情绪问题,也很难通过观察别人的语言、表情和神态,察觉或感知对方情绪。因此教师会注重培养大班幼儿识别他人的情绪、情感的能力,在研究中,教师结合情绪主题绘本,引导幼儿借助绘本感知人的喜怒哀乐等面部表情、神态和行为动作,让幼儿识别什么情境会引起什么样的情感。
在情绪绘本中,角色情绪的夸张化、形象化、具体化和动作化,能极大地帮助幼儿迁移情绪认知。慢慢地,幼儿从绘本走向现实生活,也逐渐明白每个人都有小情绪,也能够主动关注别人的情绪。在面对别人的情绪时,能够感受并尝试理解,遇到别人的情绪,能够积极学习调整自己的行为。
(五)情绪主题绘本引导大班幼儿面对积极情绪时,能够用合理方式表达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表达情绪的技能。准确适宜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让自己变得轻松,获得快乐,拥有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会感染周围的环境,可以将这种快乐传递给他人,有利于营造和谐环境。引导幼儿用合适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积极情绪,也是培养幼儿情感调节能力的组成部分。大班的幼儿精力旺盛,并且交流交往的欲望更为强烈,喜欢三五成群的在一起玩耍游戏,创造快乐,男孩儿表现更为明显。但是在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过度兴奋,过度快乐。当特别兴奋便会出现追逐打闹、故意捣乱、破坏公共物品等行为,而这些表达兴奋和快乐的方式是不适宜的,会让自己处于危险的边缘,也会让他人处于不满的状态,会严重影响到他人的情绪。因此研究者会借助绘本进行活动,并与幼儿共同讨论,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开心和快乐。在一次次的绘本体验中,幼儿反复地体会角色,慢慢地,他们明白了其实出现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学会调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心情愉悦开心时,也需要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表达。
二、家园共育可以促进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
(一)家长情绪稳定,关注孩子情绪,能有效提升孩子情绪调节能力
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模仿和游戏中进行,而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需要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只有情绪稳定的父母,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在家长拥有一个稳定情绪的前提下,还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问题,良好的情绪是幼儿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交流自己开心或者难过的经历,当孩子出现了消极情绪,要及时的关心,慰问并帮助孩子寻找解决消极情绪的方法。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让自己生气,发火的事情的原因,鼓励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允许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给他们及时的有效的指导。当发现孩子不高兴的时候,要主动的询问,帮助他们去化解消极的情绪。
而在现实中。也会发现,很多时候家长发现了孩子的情绪问题,但却不知如何去引导。在研究中,研究者采取了“亲子绘本阅读打卡”的方式,在打卡的过程中,家长也阅读了不同的情绪绘本故事,而故事中丰富而又夸张的人物形象,有效真实的情绪缓解方法,为家长提供了教育建议。
(二)教师较好的情绪绘本教学能力有利于孩子的情绪调节
情绪绘本中的图画是画家精心描绘出来的,因此,人物的表情动作,整体的环境背景都相对容易接受,而且绘本中的故事,更多的取材也源于生活,贴近幼儿的现实,更容易与幼儿产生共情,情绪绘本从各个角度极大地传递情绪的信息。但是,要想把情绪绘本进行书面阅读转化,内化于心,教师的教学能力就很重要。在情绪绘本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让孩子充分的观察故事中主人公的神情,动作和状态;接着,讲述故事时,语速语气要抑扬顿挫,要符合绘本情境且生动、形象;其次,还要给孩子思考回答的空间,要给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和时间,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孩子真是的情感体验,这样儿童在完全熟悉绘本之后,更容易进行生活经验的迁移,儿童更容易认识和理解现实生活中自己或者他人的情绪问题,情绪绘本则起到较好的过渡和连接效果。
(三)家园共育对孩子的情绪调节提供支持
家园共育即家长跟幼儿园共同配合,以完成孩子的教育。要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促进孩子的持续性和长远性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适宜的行为,教师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与家庭形成合力。著名幼教专家方明老师说过:“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就如一车两轮,必须同方向、同步调前进,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因此,要让幼儿拥有良好的情绪,愉悦的心情,积极的情感体验,家园共育是必要的,在进行家园共读一本好书《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之后,家长对于孩子情绪问题的关注度有所提升,教师也经常把孩子的情绪状况给家长进行反馈,共同寻找教育方法。
丰富的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
在借助绘本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帮幼儿解决情绪问题的过程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绘本集体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要积极的扩展其他丰富的活动形式。本研究除了进行绘本集体教学活动之外,还积极扩展出了小组活动、谈话活动、自制情绪小书、心情日记、分析幼儿情绪事件等诸多形式,丰富的活动形式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进行情绪调节。如自制情绪小书,这便是对集体活动更好的补充,集体活动的时间毕竟有限,难以让每个孩子都充分的表达表征。而情绪问题更多的是让孩子愿意说、愿意表达。因此会进行《自制情绪小书》的活动,让孩子把自己遇到的情绪问题和解决方法表达出来。在《自制情绪小书~悲伤》中孩子们这样说到:“姑奶去世了,我很伤心,我以后都再也见不到她了,但是妈妈说过,家里留了很多姑奶的照片,我们可以一起看姑奶的照片,并且姑奶其实是去了天堂,她会像一颗星星一样照耀着我们,听到妈妈这么说之后,我就不再那么伤心。”“弟弟生病了,妈妈非常的伤心,她都哭了,我也很难过,过了几天,弟弟的病好了,妈妈不难过了,我也开心了。”“小朋友不和我分享他的玩具,我很伤心,后来我把我的玩具和他进行交换,他同意了,我很开心。”
这种直观的形式不仅增强了孩子的情绪体验,丰富了他们的情绪认知,也提升了他们的情绪缓解的方法。
《心情日记》也是孩子们记录情绪,表达情绪的较好方式,自课题研究以来,大班组的孩子就逐渐养成了绘画《心情日记》的习惯。孩子们会将自己的情绪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请家长对于图画进行解释。在每天的离园环节,孩子们可以选择将自己的心情日记进行分享。这样不仅增加了老师对孩子的了解,也增加了幼儿与幼儿之间更深度的认识,让孩子们也更主动的了解了朋友的心事。如:在《心情日记》本上有孩子这样记录到:今天本来很开心,但我的“变色星星”衣服却让我很生气,很不开心。因为从幼儿园集体活动一直到玩游戏,小朋友总是喜欢摸我的星星。刚开始我并没有生气,因为我知道他们是很喜欢这个星星的,但后来他们一直摸,一直摸,我就跟他们说我不喜欢这样被摸来摸去。但他们根本不理,并没有停下,终于在放学后时。又有小朋友来摸我的衣服,我就难过的哭了,我不喜欢这样。回家之后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对我说遇到了这种事情,我们要勇敢的说“不”,如果在幼儿园也可以找老师帮助。我想:如果下一次真的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一定会大声的说出来“不”,也会寻求老师的帮助。
当记录的小朋友在分享他的心情日记时,班上有好几个孩子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因为他们就是心情日记本上被记录的,不停的去摸“彩色星星”的孩子。
实践证明,丰富的活动形式对促进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效果非常明显,这不仅让幼儿能在轻松的环境中习得情绪调节能力的方法,也增强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教育建议:
一、对教师的建议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和教师相处的时间较长,教师的情绪和情绪调节能力对孩子的发展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情绪调节和管理能力,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孩子。所以教师不仅要提高情绪绘本活动的教学能力,也应该提高自身的情绪素养并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问题,为幼儿提供适宜性的情绪教育。
二、对幼儿园的建议
情绪对幼儿的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孩子的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以及孩子的学习能力。目前很多幼儿园都引进了心理健康课程《比比和朋友》,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做的并非尽善尽美。幼儿园也可以借此开发自己的原本课程,进行幼儿情绪教育,形成自己的原本教学体系和特色。当然,形成自己的原本情绪教育课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幼儿园可为教师提供相关理论技术的支持,用丰富的理论去指导实践,为幼儿的情绪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桑标,陈琳.幼儿心理解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李晓婷.引导幼儿调节不良情绪的策略[D].中国校外教育.2011(2).
[4]杨洋.以情绪主题绘本为载体促进大班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2017
[5]葛琳.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大班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实践研究[D]. 南京孝陵卫中心小学附属幼儿,201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教育随笔集】
我也有烦恼
作为成人,我们有时候会与别人发生争执。我们会在工作上感到不开心,缺乏安全感。结束一段关系时,我们伤心难过。亲人去世时,我们万般不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会感到难以说出心中的真实感受。无论年纪大小,所有人都会遇到问题和困难,我们班级幼儿也是如此。所以我与儿童一起学习,每一个小时都是宝贵的一课,我选择直接和开放地与儿童一起沟通。
在活动“愤怒与烦恼”活动中,我发现情感体验的程度不同。成人会用不同的词汇表达,而幼儿受生活经验局限,不能准确地区分某些情绪情感的程度。谈到感受,往往会以高兴、生气等来表达,但却很少使用愤怒、烦恼。
活动中,我使用了《我不想生气》中的一张图片:小兔拳头紧握,两耳立起,嘴巴紧闭,小朋友看到这张画面后纷纷说:“这只小兔子特别特别的生气,”“是啊!那么特别特别生气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愤怒”来形容,孩子们听到后,跟着重复起来“愤怒”!他们在说的时候,语气很重,而且脸上自然而然地就表现出了小兔子的神情。另外,小兔子胸中的那个巨大的、红红的火球和头顶上火红火红的火焰,以及一块块发红石头的喷发,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幼儿一下子就明白了,人在愤怒时的情绪是非常强烈、所以作为老师,我应该帮助幼儿获得更多表达情绪的词汇!
情绪对幼儿的影响
“老师,今天我妈妈不高兴了。”“为什么?”“不知道,我跟我妈妈说话她都不理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触:当自己在某些事情上有情绪波动时,很容易将这种情绪传染到孩子身上。当家长心情好的时候,孩子是幸运的,会陪孩子一起玩或做游戏,甚至对孩子的一些无理要求都会给予满足,当家长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也会跟着受点委屈:“一边儿玩去,我忙着呢!”“叫你干什么你快点儿行不行!”甚至于还给孩子两下,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总结为“情绪感染”。
每个人都有情绪糟糕的时候,家长工作忙、压力大,有时难免情绪烦躁,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把坏情绪传染给孩子。坏情绪是负面的,家长把坏情绪带给孩子,拿孩子当出气筒,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是不可取的。纵然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十分亲近,但也不能不负责任的把坏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必将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出现叛逆心理和行为。因此,父母应注意避免把不良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更肩负着让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
家长应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把坏情绪带回家。要懂得克制,明白把坏情绪带给别人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即便是带给自己的孩子也一样给他造成伤害。
家长要学会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可以制作一个“阴晴表”,以表情图像来表示当天的心情。当孩子表情栏里出现“委屈”的表情时,家长要及时发现,给孩子排忧解难,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情绪,并无形中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样,当自己出现这种表情时,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帮助自己。所以说,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孩子最大天性就是好模仿,自己生活中一点一滴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无论是家长还是一名人民教师都应谨记:好的教育方式成就好的教育结果。
有不良情绪时,不要教导孩子。作为家长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情绪,那就尽量少和孩子说话,也不要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孩子、批评孩子,以免把坏情绪传染给孩子。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给孩子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氛围。
如何帮助幼儿摆脱怕输的心理
下午的户外活动时间,我组织着我们班的孩子们进行夹书跳接力比赛。比赛结束时,胜负已分,胜的队欢心跳跃,输的队神情黯然。输队中,夏纪予蹲下大哭起来。我蹲在他的面前,轻声问:“纪予,怎么了?”纪予说:“因为这一次输了,我已经很快了。”这时兰兰老师过来安慰纪予说:“咱们是男子汉,不能因为输了一次就哭,输了怕什么,只要继续努力,输就会变成赢!……”
谈话活动时,我们又围绕着“输或赢”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孩子们畅所欲言、讲述着自己会如何面对输赢,调整自己的情绪,我也会适时加入一两句进行引导。慢慢地,纪予脸上有了微笑,他跑过来抱住我,我也给了纪予一个大大地拥抱。
人生路上会遇到无数次的输赢问题,正好借助这次机会,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输赢,帮助他们摆脱怕输的心理。
1.让幼儿学会宣泄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的宣泄之后,能减轻幼儿对比赛结果的担忧,并能较坦然地面对输的结局。消极情绪如果长期积累,容易使幼儿产生消极的心境,心境具有持久性和渲染性,它会使幼儿在这段时间内所看到的一切都带有忧伤的色彩,包括对整个比赛的看法。因此,应让幼儿学会宣泄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消极的情绪。
2.保护幼儿的自尊。
在比赛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保护幼儿的自尊,这样也能减轻幼儿怕输的心理担忧。对于大多数幼儿而言,怕输是缘于害怕自尊受到伤害,当不断落败时,教师与同伴的嘲笑或是沉默都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并不愿参加类似的活动,维护他们在集体中的积极影响,尽量消除他们对输的结果的惧怕与担忧。
3.引导幼儿正确对待输的结果。
首先,可采用各种方式让幼儿理解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输的体验。其次,引导幼儿对输的结果进行正确归因,教师对幼儿的归因引导应有一定的引导策略,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分析自己的能力、任务的难度、客观环境等,客观地进行归因。
渴望成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付出努力不一定就会成功,但至少说明了有勇于尝试的勇气。
妒忌
妒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回避,是我们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得到的。幼儿在进行这一单元的学习时,似乎没有了原有经验的支撑,无法将它与生气、不高兴等情绪准确地区分开来。所以教师就要帮助孩子理解情绪发生的情况。
在《我不要妒忌》一书中,有这样几幅画面:我妒忌了,因为别人有我想要的新玩具;我妒忌了,因为比赛时人家跑在了我的前头;我妒忌了,当其他人得到了比我更多地赞美。这几幅画面呈现后,当我问道:你遇到过像这样的事情吗?孩子们的沉默一下子转变成为了踊跃的回答:“ 我妒忌过,上次玩接力赛时,活动中,我们组输给了第三组获得了第二。”...幼儿在图书画面的启发下,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他们能很快的回忆出自身曾经有过的体验,举出许多妒忌他人的小事例。
当我和幼儿儿一起阅读《我不要妒忌》时,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呈现,孩子们逐渐领会了其中的不同,在图画书的启发下,孩子们不仅地认识到了“妒忌”,同时也获得了有的新经验。
在小朋友上完“妒忌”的活动后,小朋友会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交流分享,让家长深入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并且还可以一起阅读大量有关“妒忌”的绘本,来进行学习巩固,并且让孩子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去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做情绪的主人!
发脾气背后的故事
早上接园时听孙浩轩妈妈说前几天孙浩轩因为不爱吃香菇而向她发起了小脾气。孙浩轩不愿意吃,妈妈非要让他吃,他就很生气的把碗推了一下,结果碗被推倒了。妈妈也生气了,但是妈妈瞪了他一下,很长时间没有再理他。孙浩轩说他发脾气,只是不想吃香菇,不小心把碗推倒了。后来妈妈对他的不理不睬让他很委屈。
因此,当家长把孩子任性的情境讲述给我的时候,我非常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所以,我建议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倔脾气时,要先了解孩子的心理,看他真正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可以尝试冷处理的方法,而所谓的冷处理并不是不过问、不理睬孩子,而是面对孩子的哭闹不慌不急,保持冷静,心里要有明确的原则和目标。
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孩子心理的变化,他的关注点会渐渐从某一物或某一事上转移到对家长的爱的质疑和渴望上,那么伴随着他的失落和委屈,这时候家长再去亲近他、安抚他,比如对他说“妈妈很爱你,看到你这样子,妈妈很难过,你现在感觉怎么样?”之类的话,便可以使孩子重新感到归属与爱,待他情绪稳定后再引导他分辨是非、明确规则,这时的沟通便是有效的。
其实,孩子的心灵是非常单纯的,有时候无理取闹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丝关注,或者证明一些事情。所以我们不妨抓住这个特点,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换位思考,用恰当的方式给予正面引导,让孩子学会正确表达,学会分辨是非,学会遵守原则,改掉爱发脾气的毛病。
在合适的时机学会夸赞孩子
当有的孩子有点滴进步时,我们—定不要忘记夸奖他,这样会给孩子增强自信心,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这是在我工作以来给我触动最大的一点。
记得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女孩子——不敢看着老师的眼睛说话;当老师一靠近她时她就会紧张,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因此,语言表达、音乐表现等方面的能力也都比其他孩子发展的要慢一些,看到这样的孩子,我很心疼、纠结。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的她,我们已无从去追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给她新的教育,新的起点。于是,我们关注她的一举一动,希望捕捉到她的亮点和进步的地方,给她鼓励,给她赞美,给她机会和希望。当我们发现她在绘画和运动方面很出色时,就在全体孩子前面表扬她,并让她做示范,
当她在老师的引导下和老师打招呼的时候,我们会抹抹他的头,给他一个赞许的微笑;当她在老师的要求下能简单地回答老师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会给她鼓励的掌声以及一个小粘纸……在这些不同的赞许、鼓励下,她渐渐大方起来,眼睛也敢正视老师了,这些进步就是简简单单的鼓励与夸奖就能改变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人就是教育他对未来的希望。”而我们给孩子希望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不断的夸夸他们,鼓励他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打架——不是一种很好的情绪释放方式
今天下午小朋友们都在玩炭烧积木,若豪和小朋友在搭建印刷厂,这时荣浩悄悄走到他们的积木旁边,用脚倒了他们刚搭好的积木。若豪和小朋友都很生气,他们过来向我告状,我让小朋友自己处理这件事情,他们说了荣浩几句就又开始玩了。在收拾整理的过程中,荣浩和若豪两个人发生了冲突。若豪拿着小推车在收拾炭烧积木,荣浩抢过了若豪的小推车,两个人发生了争抢,都非常的生气,荣浩直接打了若豪一拳,这时若豪也很生气,马上就还手了,也打了荣浩一拳。
幼儿园是孩子的小社会,在这里发生矛盾与冲突也在所难免。当孩子与同伴发生争执甚至攻击时,他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他因为这件事情所产生的情绪怎么释放?用什么方式释放?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
第一,接纳和释放幼儿的不良情绪。
幼儿通过一些行为去宣泄其不良情绪,老师和家长需要陪伴他先处理好情绪问题,再进行处理行为问题。通过陪伴,幼儿内心感到安定之后,他所有内心的想法、感受才会表达出来。
第二,觉察幼儿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和真实想法。
情绪ABC理论从认知层面去揭开幼儿情绪失控的原因,即激发事件只是引发情绪的间接原因,而真正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于事件的非理性信念,在本文中幼儿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他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他用捣乱的行为想引起注意,结果和小朋友发生冲突。
第三,引导幼儿正确表达情绪。
孩子有委屈、伤心、难过的情绪需要释放出来。但是应该让孩子知道,想要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一定要用合理的方式,而不是打人这种暴力的方式。平时老师和家长可以带孩子多看些情绪管理方面的绘本,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情绪。例如,有小朋友抢走了孩子的玩具,不能动手打人,而是可以告诉对方“这是我的玩具,你不可以抢。”如果孩子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家长可以在孩子平静下来之后告诉他拒绝的理由是什么。例如孩子看了一集动画片还想继续看,你可以告诉孩子“我们看之前就约定好只能看一集,说到就要做到,必须要遵守诺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慢慢变得有规矩了,正确的价值观也开始形成。
第四,父母也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俗话说“有样学样”,很多孩子情绪的表达方式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如果家人动不动就发脾气,生气了就吼叫、摔东西,甚至是打人,那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受到影响,慢慢内化成自己表达情绪的方式。生活中也有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越大,脾气越像自己。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好好表达情绪的话,你一定要树立好榜样。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解铃还须系铃人,要从根本正解决幼儿同伴之间的冲突,让幼儿学会如何自己避免、解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教师要尽量地引导幼儿宽容地对待别人,学着去爱别人。因为:播下一种思想就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永恒的命运。
老师,我不想去
观摩活动开始啦,这个时候我叫小希:“走啦,小希”。只见她坐在凳子上,一动不动。这个时候,我走向了她,拉着她的手说:“我们一起下去吧。”结果她使劲的挣脱了我的手,小声的说:“老师,我不想去,我不想去。”这个时候我有些纳闷。“今天早上我们不是说好了下午的观摩活动,我们一起下去呀”,我惊奇的问她。并拉着她的小手让她和我一起下楼,这时我看她的眼泪都快急出来了。看见这种情况,于是我松开了手,由于时间很着急,所以我带着其他小朋友下楼了。
晚上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她为什么不愿意和我一起去楼下?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给他妈妈打了电话,将今天的情况和她进行了交流,并请她和孩子聊一聊问问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几个小时之后,她妈妈给我打来了电话说:“杨老师,今天她不去观摩活动,可能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事情可能很严重,刚刚我问她为什么不想下去的时候,她说因为老师说的内容她都不会,她怕说的不对,很丢人,大家笑话她,所以她不想下去”。她的妈妈又说,当她问满分是十分,小希给自己打几分,小希却难过的回答,只能给自己打六分,她觉得班上的小朋友都很棒,可是自己很一般,当妈妈再问她,觉得自己有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自己有什么优点,她也只是茫然的摇了摇头,她还告诉妈妈,觉得班上的谢雨欣,张佩姿都很棒,回答问题很积极,绳子也跳的很好,大家都很喜欢她,自己不够优秀。
和她的妈妈聊完之后,我陷入了深思,其实小希一直都是班上很优秀的孩子,可是为什么会这么自卑,觉得自己不优秀,当她这么评价自己的时候,可见她不够自信。
幸运的是,我发现了问题。否则时间长了,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第二天,我和她的妈妈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交流。孩子会出现这种心理问题,跟家庭和老师都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因为她一直都很优秀,所以老师可能忽视了对她的表扬和肯定。让她会有了这种错误的感觉,认为自己不够优秀。
孩子出现了这种心理问题的时候,老师应该怎么做呢?怎样才能促进她的心理健康。首先应该对她多一些关心和认可,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的优点,让其他的小朋友也来说说她的优点。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情绪与说话
当今社会,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相当一部分孩子在家里说一不二,与自己的父母讲话也用命令的口气,很多孩子把这样的不良习惯也带到了幼儿园。
在星期二的下午我们区域活动时,我发现我班的李欣怡小朋友用命令的口气对小朋友讲话。如:刘玉辰给我拿笔来,李瑞轩给我拿着树叶和剪刀等等,针对班级的这种状况,我分析了各种原因。
1.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替别的幼儿着想,幼儿的行为动机初始一般都是“为我”而不是“为他”。4---5岁的幼儿是自我保护意识产生的阶段,自我意识产生之后,幼儿更多的注意“我的观察”“我的能量”我的作用,这一时期“自我中心”占了上风,所以4---5岁的孩子都是从自我出发来进行选取和活动的,他们往往不去思考别人。
2.幼儿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成员间进行语言交流,往往认为自己不必客气,常常有意无意地以命令式的口气说话给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
3.情绪的好坏也能影响孩子说话的口气,幼儿行为很少受理智控制,主要受情景和情绪的影响。为了改掉幼儿用命令式的口气说话的不良习惯,培养他们互相团结的精神,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我在班级更注意从自身做起,避免用命令的口气对幼儿讲话,创造处一种民主、礼貌、和谐的气氛。并且对幼儿给予更多的关怀、爱护,其次要耐心细致地给幼儿讲道理,让他们懂得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请别人帮忙就应有礼貌别人才乐意帮忙你,说话像下命令、别人会厌恶你,不愿帮你。我们还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引导孩子想到他人、认识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
然后,要在一日活动中我要时刻持续高度的敏感性,随时纠正幼儿命令式的讲话。如果发现幼儿是在情绪不好时命令别人,老师就告诉她:“心里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就告诉老师,用命式的口气讲话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把情绪带给别人。”
一段时间后,我班的李欣怡小朋友逐渐改掉了用命令式的口气讲话的不良习惯,还学会了更多的礼貌用语,我十分高兴。
老师,我想……
幼儿已经睡下很久,大部分幼儿都沉沉地睡熟了,但我还是不断地听到有谁在小声地哼唱。这是谁呢?循着声音寻过去,原来益益还没睡着。我小声的提醒她:“快闭上眼睛睡觉吧,这样下午才会更有精神!”
半个小时过去了,其他幼儿都发出均匀的呼吸声,大部分都沉睡在甜甜的梦乡中,这时我又一次听到谁在睡梦中的哭声,接着就听到益益带着哭腔:“我想妈妈!”原来又是益益睡不着在难过。
接下来的好几天。每次快到午睡的时候。她都会跑到我的跟前来说:“老师,我想爸爸了,我想妈妈了……”后来我把这件事情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她妈妈说自从放寒假的这一段时间以来,她每天中午都不睡觉。所以到了幼儿园,一到睡觉的时间都会哭。虽然我坐在她的床前,也跟她说过尝试睡觉的方法和睡觉的益处。可是这对她来说并没有多大的用处。
上周一早上她来了幼儿园,就在哭。我一猜就是这个原因。她的家人告诉我,现在她每天早上在家里都会闹情绪,不想来幼儿园。最厉害的时候,一早上哭了三次。总是觉得在幼儿园很无聊。其实我知道,这都是睡觉的原因。
我明显感觉到,午休的事情已经给她带来了困扰。她甚至因为午休而难过的不想来幼儿园,否定在幼儿园的一切快乐。当每次看到她难过的小脸,委屈的眼泪时,我也特别的难过。因为我知道这会在她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痕迹。而一个稳定愉悦的情绪,是孩子们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如果不及时的改变这种状况,一定会让她产生焦虑。甚至会对她以后的校园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困扰。
为此,我准备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其形成良好睡眠习惯。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而坏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得掉的。对此,在教育益益时,我不能一下要求她改掉不睡觉的坏习惯,而是采用“循序渐进”地的方式,她开始睡不着,我可以就坐在她旁边,有时拍拍她,有时给她讲一首小故事,帮助她睡眠。相信:慢慢地她就能睡一会儿,但肯定不一会儿就会醒,醒来以后就在床上翻来翻去,那我就可以让她一起来做一些安静的游戏,不让她觉得睡觉是一件苦恼的事。
2.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其良好午睡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园配合是教育幼儿最好的渠道。如果单在幼儿园午睡,而星期天及节假日在家不午睡的话,那她永远无法形成良好的睡眼习惯。为此,我和家长需达成共识,在家中也养成午睡习惯,这样不间断地进行培养、教育,也就慢慢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情绪传递力量大
情绪是可以相互传递的,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所有我们常说,每天都要微笑,让自己和身边的朋友都能快乐,但如果反过来讲,如果每天都愁眉苦脸,身边的朋友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记得在小班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小女孩,她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上班了,所以在她最幼小的时候,没能充分的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特别缺乏安全感。这个小女孩每天早上入园时,都大哭一场,拉着妈妈的手不松开,妈妈也紧紧攥着孩子的手,想办法安抚孩子的情绪,但是事与愿违,越安抚孩子的情绪反而越糟糕。袁老师和我聊天时说,其实孩子入园哭很大原因是因为父母的态度纵容了她的依恋情节,因为父母想要弥补孩子幼小时的情感缺失,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依着孩子,特别是孩子在离开父母时,本来就依依不舍,父母同样在眼神和行为上也表现的很不舍,这种情绪的传递是相互的,孩子情感外露,而且不容易控制,但是家长和老师已经是成年人,能够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时,我们应该用积极正面的态度回应他们,而不是和孩子一样,也传递给孩子不良情绪,就像空气一样,空气可以流动,情绪也可以相互流动,如果我们的情绪积极乐观,孩子就能慢慢的被这种正面的情绪感染,从而心情变得愉悦,也能快乐起来。
凡本网标注“作者:好推手”页面,均为好推手原创作品(如遇转载内容,标注为来源:×××),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好推手”。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