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书画等各类艺术作品出现在一个绝大多数人都望之生其畏的国家,它的出现有意义吗?艺术评论、科普、推广和艺术市场前景预测在纸张,或虚拟的互联网上顽强扎根足以改变哪怕一个群体的艺术氛围吗?而那些在艺术家之间往来奔走,播其音、传其声的人,他们又在追求什么样的艺术场景?

所有的一切都导向同一个问题: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马克思提出,“人类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有四种,即实践精神的、理论的、艺术的和宗教的。”

艺术的本质是人类内心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它并不直接作用于现实,也不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使用价值,却是一种与社会发展同质共进的,于人类的进步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直接联系到人类的精神完善和人性的复原。

这也解释了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

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赏,艺术都是人类寻求精神救赎的通途。

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电视、电影等多种传媒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行业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甚至面临着生存的问题。由此,中国传统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成为我们当今艺术管理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出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国家对很多项目发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申请。但与此同时,又有几个问题困扰着我们: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人,人民群众,要如何对其进行了解并参与其中?而对艺术本身感兴趣的人,又从哪里去进一步、多角度地欣赏艺术,并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能量和精神力量?而当今艺术界的现状,是否真如部分人所说,处于一种虚假繁荣的状态,为少数人所把持,普通人并无获取甚至了解艺术资源的渠道?

国家领导提出“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当代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列举了“小康”“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大家熟知的概念,指出这些概念都是从文化经典中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导同学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化沃土,坚定文化自信。

作为对此类问题的回答,中国通俗文艺协会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现任)潘洪国先生于2021年创立了“神州翰林院网”一家专注于书画艺术名家,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全面文化文创信息门户网站,包括目录神州新闻,翰林访谈,翰林书画,翰林学院,等相关板块。

“神州翰林院”之名取自于古代宫廷重要机构翰林院,也即中国古代最顶尖的养才储望之所,并在唐代初期作为供养机构安置文学、经术、卜、医、僧道、书画、弈棋人才。顾名思义,创始人创办此一网站的初衷,就是搭建一个平台,用以整合书画名家艺术界资源,并尽其所能去挖掘、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深耕内容,垂直布局,打造以书画艺术家为核心的垂直文化系统,以作为艺术家展示才华的舞台和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启蒙、培养的沃土,以及沟通艺术家与爱好者的桥梁。总而言之,给所有需要的人提供一个通往艺术世界的渠道。

最终,它将成为一扇大门,打开它,或可触摸到艺术的本质,寻得一片安静祥和的精神家园。(文/潘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