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大兴区融媒体中心 卫东海
文化遗产是新一轮区域竞争的核心优势,文化软实力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显得日益重要。一个区县、镇村,如果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后,世界市场竞争都把文化软实力建设上升到制定战略的重要要素加以考虑,文化软实力已然成为市场争雄的角力场。大兴国际机场的运营强化了京津冀发展强劲动力源外溢效应,有效辐射周边广大的镇区、村庄,古老的凤河流域也终于迎来了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文旅产业发展机遇。本文通过慕名采访、座谈会、电话联线、文化沙龙等不同场域,梳理归纳了关于永定河(凤河)传说非遗文化转化与转生的路径,以期为永定河、凤河非遗文化资本化、市场化的路数提供前瞻性的启示。
一、文化品牌的市场潜力无限,要始终坚持与产业融和共促之路,力戒一蹴而就、急功近利。
(一)永定河(凤河)传说非遗项目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应该说它是以凤凰为母体,以悲情、吉祥、乡愁、音乐艺术等承载起来的文化集合。以文赋能、文旅集合,就是要将凤河传说系列故事的精彩、深厚的史学元素、优秀文化资源提炼出来,最终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慢工出细活,品牌的成形是一个过程,须以工匠精神打造研磨。这个过程既要坚持与时代的文化事业协同,又要坚持与产业融和共促,力戒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的想法,落得个虎头蛇尾。
借智引智是降低成本运营的好办法,与首都高效资源写作,出题目、出思路,创作一批具有浓郁文化色彩的凤河文化文艺节目,丰富文旅元素,以文促旅。同时,培育一批基层文艺队伍,挖掘一批乡土文化能人,培养一批乡村文化微企业和工作室。
校地合作,借船过河,推出一批以“上林苑”“大槐树”“火凤凰”“宫廷筵宴”等为主题的系列研究成果,从地方志的角度为凤河流域的镇村提供史论依据。
考据历史,挖掘资源,推动整合一批具有地域文化性、艺术性、独特性、不可复制性的流动馆藏,馆藏文化是历史的“活”化石,能够实现“流量”与“留量”。要积极发动民间,智慧集成,资源集中,助力文旅新高地。
书声朗朗才有诗赋汤汤,在大兴区高端社区、精品民宿和村庄有序推出一批永定河(凤河)研究成果的图书角,增设“益民书屋”,营造“处处可借书,游人有书读”的人文景象。
文化搭台就能媒体吸睛,要举办一批相关主题的系列活动,以举办相关赛事、展览、演出、诗词歌赋赛为切入点,打造一批群众文化服务品牌,借此让京城内外的客人了解凤河非遗的文化元素,并借媒体之力增加曝光度。
这就需要积极创意,多方联动,联合有志于历史文化的企业、村委会、协会,结合非遗特色,设计定制一批特色文游线路。
创新活力,塑造形象,创制一批以永定河--凤河传说非遗文化IP为主题的微纪录片作品,扩大现有IP的曝光度和影响力。创造新的文化IP,不仅可以丰富文旅产业中“购”是环节,还可通过生产文创产品,达到以文助旅、以旅富民目的。
文化产业是以创造、创新、创意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以永定河--凤河传说中的文化核心价值为引领,最大程度拓展文化外延,在非遗文化的原创性、融合性和关联性上下足力气。
(二)大兴国际机场的运营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目标的确立,给号称“天下首邑”的大兴特别是凤河流域的镇村创意凤河传说非遗文化品牌作了现实上的推力。翻看凤河流域相关镇村近年来的文旅亮点,发现这些年来文旅产业发展确实呈现出“风生水起”的壮阔景象。非遗展示、文化盛宴、精彩赛事、群众活动等,为这块绿色宁静的土地旅游注入了新鲜的文化内涵,再加上主动培育的精品民宿产业打造,创造品牌的时机越来越成熟。但是,文旅产业仅有动态活动是不够的,得有制度、机制的长效保障。这种保障又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品牌价值、文化创新、旅游建制、结构方式、利益分配等,许多事情需进一步研究,需不断深入探讨补充。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乡村振兴战略、城南行动计划也迎来了历史上难得的大发展时期。但在大兴区“十四五”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中,需要细致调研寻找到永定河文化带所承载的时代使命,制定出台需要匹配的政策,细化 文化建设与培育的办法措施,以确保凤河传说、永定河传说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有秩序、严谨务实地推开,和风细雨地得到社会的接纳。
在形成品牌的过程中,达到具有国际化高度、世界文化软实力的品牌,更加需要积极策划,需要有高度、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思路,如凤河、永定河非遗品牌、产业民宿“文化+”模式等,需要厚植历史文化遗产凝聚四海宾朋,成为引领新国门文化的纽带。以神话、故事、历史事件作为重要元素营造文化氛围;口袋公园、精品民宿、流动文博馆及一些民宿建筑的装饰,也要尽可能反映历史、现实和未来风貌,增加文化内涵和厚重感。
推动一个影响力持久的文化品牌更加需要工作合力。镇区职能部门之间、村委会之间,对凤河非遗文化影响力、吸附力关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没有形成文旅互促、综合发展的吸附力,可持续发展的合力还不够,还没有与永定河建设的专职机构有机衔接。
从目前推进的情况看,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尚欠主动,理论视野与实证高度的研究欠缺大量的学者专家参与。就我们所知,有一位大学者,在大兴默默无闻地研究凤河非遗文化几十年,《凤河岸上长子营》《沧桑凤河的故园家山》等已为“凤河传说”申遗作出了学术的的巨大贡献,现在牵头民间企业家参与的《上林苑˙乡愁˙大槐树》煌煌50万字的学术专著即将完成,像这样的文化人,不应当是孤军作战。区、镇应当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智库团队(文化、历史、政治、经济、金融等)介入非遗文化的深度研究,借他山之石,使凤河流域成为北京市的生态、民宿、非遗文化聚集带,站在历史发展建设的高度,研究、规划文化点线面布局。
(三)凤河非遗作为文化遗产,架构一个品牌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提髙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永定河(凤河)文化是一种聚合的文化,将源头、沿河的各村民俗、传说、故事 、景观 、民歌等融会贯通,传承物质与非物质文化 。通过展示 、宣传 、交流 、教育等活动 ,赋予文物新的文化内涵 、新的功能, 让文物 “活” 起来 。如结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集聚相关企业发展 ,提高集合和创新能力 ; 结合特色小镇建设,深入发掘文化内涵 ,做好文化展览展示工作,运河厚植永定河文化带的吸睛力和凝聚力 。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中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 、表演 艺 术 、社会风俗 、礼仪 、节庆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作为北京与晋蒙交流的重要载体 , 凤河对北京大兴的社会 、 经济 、 文化等方面扮演重要作用 。
永定河(凤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 (包括民间传说和民谣等)、民间音乐舞蹈、饮食文化 、节事习俗、民间信仰、河神信仰、地名文化等,目前对凤河河文化资源研究整合的力量远远不足 ,缺乏对运河文化全方位的挖掘 。要充分利用大兴区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吸纳多领域 、多学科、多层次的专家、学者。
二、文化资本是一种强势资本,加强文化旅游合作交流,积极融入京津冀“文化圈”,成立京津冀晋蒙永定河旅游联盟,在文化互通、产业互补、品牌互塑、机制互促等方面合作。
(一)“文化+”模式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名片和京畿郊游的新业态。永定河(凤河)流域依托新国门外溢效应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民宿,特别是凤河文化品牌的构建,有四点建议。
一是利用节点、传统文化纪念日、历史名人纪念日举办有特色、创意新颖的文旅节庆活动,塑造新国门旅游目的地,包括建设旅游目的地、构建旅游产业体系、整合旅游生态资源等;开展好“上林苑遇见 ”“大槐树移民实景秀”“戏曲音乐夜间曲艺秀”等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推动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聚焦新国门建设,强化载体支撑,推动文化旅游融入大局、服务大局,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发力;推出精品民宿、休闲农业产业园等主题精品旅游线路。上下联动、广泛参与。这里更要注意统筹政策扶持,重点解决村中庄停车场、导引系统、美化绿化等公共产品的配套问题,提升村庄的整体环境。尊重自然田园风光,反对整齐划一打造,尽可能保留原汁原味的乡村风貌。
二是深入挖掘历史资源,推出更好更多时代题材、历史故事舞台艺术,让鲜活生动的故事、有血有肉的精神绽放文艺舞台、走进观众心里,在文艺精品创作上发力。
三是推动文旅产业改革创新,包括创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积极推动旅游业创新、持续探索制度创新;全方位提升参观旅游点的吸引力,重点是馆藏文化的展览展示,让藏品活起来,讲好凤河故事;围绕绿色低碳生态“活起来”“火起来”的目标,争创一批文化产业聚集点和文化产业示范点,促进群众就业增收,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在提质增效上发力;加强文化旅游合作交流。积极融入京津冀“朋友圈”,构建“大凤河群”成立京津冀晋蒙永定河旅游联盟,在文化互通、产业互补、品牌互塑、机制互促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四是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提升智慧文旅能级、丰富公共文化供给、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等,打响特色文旅品牌、提升文旅公共服务能级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展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传播,营造了良好的群众文化活动氛围。
(二)在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提速的背景下,如何注入更多的文化亮点,打造文化品牌,扎实推进文旅、产城、城乡融合,凤河传说非遗的申报成功就回应了一个文化选题的前瞻性理念。
“风生水起在大兴”。2020年市委书记蔡奇在考察大兴时,对大兴提出了要求与厚望。在新的历史重要转折点阶段,肩负的将是比肩先进城区村镇发展水平,彰显永定河文化发展战略的历史重任。
永定河(凤河)“传说”作为一个系统性文化故事的集合体,作为与辽金元明清“五朝”宫廷、苑囿、理政相关联的文化命题。 从品牌的内涵看,称得上文化品牌,最起码要符合五方面标准。即:文化品牌能够反映地域地理特点;能够引领地域的历史文化发展;有知名度、美誉度,契合时代特色、符合城市发展目标;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凤河传说非遗文化形成品牌兼具这些要求和特点。
第一、“上林苑”“乡愁”“凤鸾和鸣”“大槐树”等是独特的文化符号,富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美学价值。 是一个高质量的地域性文化符号,它体现着人文、历史、文化、宫廷礼仪样态等文明、和谐、厚重的价值,其价值意义非同寻常。第二、“创新驱动”“皇家苑囿”“新国门”“后花园”等,揭示了在振兴乡村战略中的文化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北京母亲河永定河为纽带连接起来的晋蒙京津冀,地缘、情缘、业缘将不断抬升大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第三、“绿色、生态、低碳、休闲”演绎了凤河流域文化积极健康的人文场域,流域优美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丰饶的农业物产,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与多样、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酷爱民间艺术的民风,共同构建起了休闲之旅的浓郁氛围,是凤河馈赠给北臧村镇百姓的丰厚遗产。因此必须抓好二个发力点:
第一个发力,以文化注入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引进投资、引进项目、引进业态、引进产品、引进客源、引进运营等服务,补短板、扬长板,双箭齐发。加速乡村采摘、文化阅读、艺术创作、体育健身、非遗展演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形成音乐艺术村、田野营地、民宿集聚区、平原休闲度假区等乡村文化旅游IP,鼓励本地青年回乡创业,乡村民俗、传统手工与现代艺术不断碰撞;引进艺术家画室、研学生态、艺术康养等项目,当地的民俗、风物体验,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符号。
第二个发力,围绕集聚区域内的旅游核心吸引物,打造“吃”“住”“游”“购”为重点的产品体系,加强对周边旅游景点、景区村庄、精品(等级)民宿的串联衔接,打造具有本土特色、差异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集聚区。同时,以“美丽乡村”和精品线路等为载体,产业融合、创意整合、营销组合和跨地区平台联合,打造引领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新业态。
(三)一个文化塑造发展形象、推动社会进步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吸附力创造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的时代。共享经济、粉丝经济、社群经济在不断创新,唯有娴熟整合本土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放大资源优势,以互联网、裂变思维,线上线下,形成文化感召力,才能成就文化品牌。
永定河(凤河)传说非遗文化品牌是一个区域性的文化标志。文化品牌是一个镇、一个村的名片,它不一定最时髦、也不一定最现代,但一定最让人回味、最让人向往,值得休闲享受时光、品味记忆。创建幽州台文化品牌系列活动之举值得打call。文化品牌是城市发展最好的记录者。文化总是最传统、最特色而又最富记忆性的。提起凤河等,有许多悠久的农业品牌,不论京津冀如何协同发展,他们依然“烙印”着低碳、绿色、天然。要建立一座现代化的城区不难,但是要打造一座文化小镇、历史名镇却是时间和金钱无法做到的,凤河流域的村镇就要挖掘好非遗文化,把凤河传说非遗品牌做大、做强。还有, 如大槐树艺术文化节、上林苑诗会、冀中声乐、移民风情等,这些大兴人引以为傲的本土文化品牌早已成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明信片,或许你在地理位置上无法辨认出它在那一个点,但是一提起这些悠久的文化品牌你就会知道大兴。大兴区就应该有一种大境界、大格局、大胸怀,在新国门的推动下,走在时代的前沿,豪情满怀去吹响时代的文化号角。 一个文化品牌的时间远远长于打造一个商业品牌。文化品牌有文化气息、有浓烈的人情味儿,它是留给喧闹城市休闲放松的一道文化盛宴。
三、以创新驱动聚合文化资本效能,把非遗文化元素打造成为有温度、有故事、有品位、有体验的文化集合体去包装。
(一)文化是一个地区的重要标识、闪光名片,如果没有文化的注入,就没有人民生活的美好、宜居的恬淡舒适;就没有民宿、文创产业的提升,绿色生态的魅力和旅游业态的生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描绘了“长城文化带”“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三带建设蓝图。“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文化资源层级高、意蕴深、类型多、发展潜力大,堪称北京多元文化形态的精品展示橱窗。凤河传说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一颗璀璨的文化符号,里面藏有巨大的文化基因。
文化品牌的打造越来越为区域发展目标看好,区域形象已经成为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地域“形象”是什么?是每一个游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共同形成对某个区域、每个具象的整体印象,它是历史印象、现实感受和未来期许的一种理性综合。我们处于一个知识经济、算力经济、元宇宙、虚拟经济时代,也是一个眼球经济、自媒体、生人社会的快时代,地域的文化形象就应当聚合人们关注、思考、品味的焦点,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休闲旅游者行为的选择,兴趣的取舍。
在永定河(凤河)非遗品牌的‘创意’上,要从历史、文化、科研价值与体验、市场、审美价值上整合考虑。把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资源变成可感受、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把凤河文化元素打造成为有温度、有故事、有品位、有体验的文化集合体去包装。
习总书记在北京举行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北京要建立“四个中心”。快速跨越发展需要突破文化“短板”的瓶颈,形象塑造就是要对区域内存量的文化资源要素进行主动的、创意性的总结提纯,激发大众投资、居住、旅游各种动机。
(二)资本,通俗来讲就是能够持续带来收益的存在。文化资本可以理解为由文化加持带来比较优势,最终形成资本的过程。城乡结合部的大兴更应该借势新国门经济圈,以凤河传说、永定河传说、南海子传说非遗文化作锚点,盘活文化资源形成资本,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一是努力促进文化旅游的互动共赢、协调发展。通过各种方式为文化赋能、努力讲好乡村故事,推动创意向乡村旅游延伸,激发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以文化注入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用乡村旅游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探索建立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二是积极推动,总体设计,宏观把控,统筹规划。对外招鸾引凤,为乡村旅游项目与旅行社、景区、民宿、饭店等旅游投资经营主体当好“红娘”,为外部企业和本地经营实体建立紧密的“联姻”合作关系;对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将本地资源有机整合,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通过一系列的绿色开发、营销推广、文化挖掘,一定能助力文旅复苏、乡村共富,走出一条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和发展。
三是通过文化搭台,引进业态、引进客源、引进运营等多项服务,以及未来可期的多层次拓展合作,补短板、扬长板,双箭齐发,借助市场化手段,为乡村旅游提振拾遗补缺。
四是以文旅一体化推进乡村建设的思路,围绕民宿集聚区域内的旅游集散地的打造上,建立“吃”“住”“游”“购”的一条龙旅居游体系,举措包括加强旅游景点、大棚农业、精品民宿的串联衔接,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联合旅行社、当地休闲观光农业园和民宿抱团合作,推出旅行社+民宿+乡村绿色农业“旅合联”模式,共同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等等。
四、文化品牌是最优的软实力,要切实分析、研究其文化内涵、文化吸引力和内驱力,研究并尊重地域性历史文化遗产的发展规律。
(一)最理想的京畿必须是以经济发展为后盾、以历史文化为名片的生态良好之地,一个可居可游的宜居之地,地理标识有湿地、生态涵养,有都市现代休闲观光旅游业态。农业旅游、度假、休闲、采摘等文化中心、民俗户、民间特色文艺团体、非遗项目。“可居”是指要有好的生态环境,“可游”则是要充分发挥、利用该区域的历史文化。
旅游活动是“玩”的心态、娱乐的心态,一种轻松愉悦的观光感知和生活体验。从过去的观光旅游过渡到今天的休闲旅游,加重的是文化的成分。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有了文化赋能,休闲、度假、艺术审美、生命家园感的寄托就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的最高旅游境界。发掘凤河文化内涵,将其历史功能释放出来,通过“漫生态”休闲、文化创意、会展、生态以及环保等功能,扩充文化带空间尺度,彰显文化遗产价值。因此要以更长远的视线、多元的角度,赋予和开拓“凤河传说”纪念性标志,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为人民群众共享,把更多的博物馆、非遗传习所、古籍展示馆等文化场所纳入旅游线路。打造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体现文化独特性、鲜活性、多样性的文化场景。创作推出一批实景版旅游演艺,不仅要给人产生审美的感动,而且要使人产生旅游的冲动。民间传说口口相传,寄托着本土人对历史记忆的评价,承载了过多的历史情感,能够赋予自然特色与人文资源更高的文化品位,锁住对故土、家乡的眷恋。一部艺术精品的推出,一台有影响力的演出,会产生受众的集聚效应。
(二)乡愁本身就是重要IP,它是历史文化的重要内核。在为全面实现第二个100年奋斗目标奋力拼搏的今天,打造永定河(凤河)文化IP是顺势而为,是当前党和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文化内需,也是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重要文化内需。当今时代,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社,经济社会发展都不离开文化建设。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思想的精髓,也是带领全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脊梁。文化IP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内核,是文化自信的星星之火。
永定河(凤河)传说非遗Ip打造要系统谋划、科学施策,形成良性发展格局。文化IP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放在文化生态生态系统中进行科学打造。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凤河是雪球之核,是星星之火,是发展之元,是见人、见物、见精神的有形之物,要深挖细究,追根溯源,找到文化精髓,在此基础上施以阐释、解读、外化、提升,终成一系。要赋予凤河文化内涵以科学发展之翼。科学发展的首要原则就是立足对象、符合需求,精准文化对象,精进文化需求。科学发展的另一原则就是立足实际、实事求是。立足传说的历史脉络,逐渐辐射,渐势而发,就是科学,就能够将凤河文化发扬光大。据此“凤河-凤凰意象--明代上林苑-大槐树移民-关公文化--戏剧音乐集散地--镇村承载”文化系统渐次而成,幽州台文化Ip方得始终。
文化Ip打造要严防虚假大空的误区。近年来,很多文化IP的打造都寄希望在流量上。的确,不可否认,流量在文化IP打造中的确发挥了快的作用。但不得不承认,很多流量造就的文化IP,极易昙花一现,最后得不偿失,损失巨大。凤河传说非遗所蕴含的文化是严肃、谨慎、高雅之皇家苑囿文化、乡愁文化、诚信忠义的关公文化、戏剧音乐的美学文化等,其本身缺乏热感流量,文化IP打造绝对要避免流量之惑,一定要切实分析、研究其文化内涵、文化吸引力和内驱力,研究并尊重地域性历史文化遗产的发展规律,从其本身的发展内驱出发进行稳扎稳打,切忌好高骛远,切忌假、大、虚、空的各类造势行为。
五、以文塑旅以文赋能的契入点把整体文化营销与能代表区域形象的文化品牌宣传结合起来借助企业的力量达到双赢。
(一)市场经济是全方位竞争经济。文化产品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其内在价值,也取决与其品牌价值。打造具有较大覆盖面和影响力的区域文化品牌,必须区域协同定位、协调发展形成完整、统一的区域文化形象;必须以强烈的竞争意识积极主动的姿态,协同策划、协同包装、协同推介形成强大的区域文化美誉度和感召力。 吸引有关政府、企业、战略投资者参股组织多种形式的 “凤河文化展 ”、“凤河非遗世界行 ”活动,形成出版演艺、旅游节庆、动漫制作、工艺品制作、文化输出等互动型凤河非遗文化产业链,集凤河文化产品的创意、科研、生产、服务、销售于一体,大力提升凤河文化品牌的产业价值 。要高层次、大力度、全方位做好区域文化品牌的宣传推介工作。鼓励和引导区域内相关部门和企业加大投入。把整体文化营销与能代表区域形象的文化品牌宣传结合起来借助企业的力量达到双赢。
目前多限于文化界、社科界的活动,多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开展“凤河文化山西行 ”、“凤河文化关东行 ”、“凤河文化草原行 ”、“凤河文化海外行 ”等走出大兴系列活动。通过主讲人精彩演讲、嘉宾精彩点评、著名民间艺人精彩演出、齐鲁文化实物、实景精彩演示、主讲嘉宾与听众现场互动等方式展示凤河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二)扩大凤河非遗项目的影响,到南方学习那些将非遗传承与经济效益成功结合的经验,使非遗精华得到传承的同时,把非遗“软实力”变成增收“生产力”,转化为农村留守劳动力增收的“生产力”。
非遗项目的转化可以有效“盘活”留守劳动力。因为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农村还留守了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畿辅地区的乡村。他们中的不少人正值壮年,却空有力气无处施展。同时,还有一些残疾人士、贫困妇女想自食其力,却鲜有就业机会。
解决留守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得让他们有一技之长,组织非遗传承人、手工匠人在村镇上办“扶贫车间”,给予一定的政策帮扶,留守劳动力学到了一技之长,增加了收入,非遗项目也得以传承,实现‘双赢’。”
“非遗+扶贫”是一个促增收的有效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技艺联系千家万户,具有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传统技艺只有学的人多了,才有传承和创新的可能,可以吸纳较多留守劳动力参与进来。当非遗项目实现产业化发展,既让参与者创收,又能传承非遗技艺。
让非遗转化为文化软实力,必须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非遗技艺扶贫纳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程予以支持,同时建立非遗技艺扶贫金融服务体系,实施缓、减、免财税优惠措施,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帮扶非遗项目企业。
(三)在“天下首邑”的永定河(凤河)流域,打出“永定河---凤河传说非遗”响亮的文化牌的创举,就是要着意把文化融入文旅产业,让文化融入旅游过程,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赋能,使人们到凤河流域的镇村休闲观光,在旅游过程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这就是打造文化品牌、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命力的目的和意义。
乡村旅游正成为文化旅游的新名片,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途径。要大力发展以文化品牌为基础的乡村旅游,要全方位打造乡村文旅新标杆,
打造群众文化服务品牌要培养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让旅游重点户、乡村民宿、农家乐、农家饭、土特产形成文化品牌,实现资源变资产。建设新国门知名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形成文旅资源产品矩阵,让每一处都成为网红景点和市民游客打卡地。
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从凤河传说中挖掘具有鲜明特色和民俗风情,如打造优秀原创剧目,举办诗词笔会。推动更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大力推动文艺精品创作演出繁荣发展,提供更多营养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食粮。
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建立凤河非遗传习展示中心,非遗传习基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许多非遗产品进入“普通百姓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积极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点创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全力构建“锦绣长子营”“魅力青云店”“历史繁育署”等旅游品牌体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升华融合发展的气质内涵,以此为载体传播好幽州台文化。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动能。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丰富产品业态的基础上。围绕凤河流域“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宿文旅、馆藏文化”等旅游板块,高标准打造,高质量建设。重塑优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使得“旅游+”“+旅游”蓬勃发展起来,研学旅游蔚成风气。
六、如何打造文旅发展新空间,把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资源变成可感受、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把文博场馆打造成为文化客厅,注入更加多的文化元素。
(一)文化旅游是一种心神愉悦,是一种精神享受。新国门建设是大兴区的一道“考题”,国门之新如何体现,休闲之旅(民俗、生态)、文化之根(馆藏、会展)、非遗之魂(现有非遗项目的市场化运作)等为内涵的文化里面内容究竟装什么?
文化资源从哪里盘点,文化创意从哪里引入,旅游品位从哪里提升,旅游业态从哪里丰富,旅游发展空间从哪里拓展?这是文化赋能应当考虑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凤河流域就是要找准文化和旅游的最佳连接点,全链条深度融合。
文旅的视角不外乎遗产(自然的和历史)、宗教场所、节庆、魅力乡村文化、民俗文化(习俗、传说)、红色文化、演艺、影视、研学、文化园、古村落、博物馆(所)、文创产业园区等,旅游资源是静态的资源,如何让这种静的东西“活”起来呢?打造意象性的纪念、标识是一个很好借用的实例。
文化遗产不单单是历史遗迹,更多的是纪念性的展示,激发游人的审美冲动,打造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体现文化独特性、鲜活性、多样性的文化场景,一部艺术精品的推出,一台有影响力的演出,一批实景版旅游演艺,给人产生审美的感动。民间传说口口相传,承载了过多的历史情感,能够赋予自然特色与人文资源更高的文化品位。
要整合首都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演艺、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推出一批具有融合特色的活动载体。积极参照昆山的(昆山)盛典、博物馆、昆曲小镇、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做法,通过设置主题演出、展览展示、主题论坛、互动联动等板块,有重要影响的文旅融合品牌。
在‘创意’上做文章,把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资源变成可感受、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把文博场馆打造成为文化客厅,注入更加多的文化元素。
(二) 最理想的乡村应当是以文旅融合、产业形态高端为支撑、以厚重民俗、非遗为名片的生态秀美之地,一个可居可游的宜居之地。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结合,将使凤河的文化旅游焕发出勃勃生机,打好“凤河传说非遗”这张文化名片,也将成为北京旅游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应该努力将这些统筹规划,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民俗、旅游、艺术文化的休闲新空间。要以更长远的视线、多元的角度,赋予和开拓“凤河传说”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将凤河历史功能释放出来,通过“漫生态”游览、文化创意、会展、艺术展览等功能,扩充文化带空间尺度,彰显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文化印记,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打造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体现文化独特性、鲜活性、多样性的文化场景。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非遗传承和展示过程中,注重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弘扬传统工艺,激发文化创造力,为非遗注入创意、创新、创造元素,让凤河流域的非遗与时俱进、活态传承,激发非遗旺盛的生命力,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还应深入挖掘相关的文化传说故事,发挥历史传说独特的文化价值。凤河河传说申遗已经成功,要认真挖掘好民间传说多个版本。民间传说寄托着本土人对历史记忆的评价,承载了过多的历史情感,能够赋予自然特色与人文资源更高的文化品位,能够锁住乡土、家乡的眷恋。在北京大兴的民间文学中传说故事尤为丰富,目前大兴本土民间学者整理出的有《上林苑监与凤凰和鸣》《南海子传说》《古桑园传说》《永定河传说》《广阳城传说》等,每个系列都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实证解析,考据精细,情节曲折,说理深刻,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充分拓展更多的新故事、新形象。
(三)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其价值与产品的原创性、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息息相关。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主要有四个即内容、科技、资本、服务。四个核心要素的功能和作用各不相同:“内容引发社会需求,科技改变产品形态,资本影响市场规模,服务决定事业成败 ”。永定河--凤河流域要立足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从永定河(凤河)传说丰厚积淀中拓展现代的空间,以文化创意的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为主攻方向;在科技要素上注重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科技手段的有机结合,加大无形资产的含量;在服务要素上着力体现大兴文化的历史悠久性、时代沧桑感、文化震撼力。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突出地域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的审美观有了很大变化,体验、感悟、休闲成为人们的新追求,旅游从初期的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变,到民间去感知淳厚的民风民俗,体验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截然相反的农家生活和田园风光,亲身参与一些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休闲游、科普游、修学游活动逐渐成为了新时尚。“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做农家活随农家俗 ”活动使游客体验到传统民俗文化和民间文艺表演的的魅力和精彩,增加了趣味性、互动性,并突出生态、民俗和文化旅游特色,休闲游、修学游、体验游等使人们放松自我、了解历史、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作者简介 卫东海,男,1965年2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处级调研员,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