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千年传承似水行舟,渊博如海,中国传统文化见证着泱泱中华的伟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以深厚的文化为底色,才有今日的异彩纷呈。徽州竹雕以其精巧之艺,千年古韵传承至今。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宣传竹雕技艺,让更多人学习了解竹雕工艺品,7月9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前往徽州雕刻博物馆,开展了“岁月失语,非遗能言”主题活动,在徽州竹雕国家级传承人洪建华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许多精美的竹雕艺术品,在学习体验当地非遗文化的同时,用文字和镜头记录非遗,助力徽州竹雕非遗文化振兴。
图为洪建华先生所建徽州雕刻博物馆正门。通讯员 夏益龙 摄
当我初次见到竹雕艺术品,便被它的精巧技艺所吸引,细致的雕刻纹路、栩栩如生的苍鹰巨龙、亭台楼阁,古代女子闺房用竹雕雕刻的民俗逸事,还刻有一些旧时人们生活、赶集的场景......如今,竹雕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人,根据不同的审美、不同的向往,很多人定做礼物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寄托,在这里,徽州竹雕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竹雕更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载体,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平安富贵的向往,对自己的理想品格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是古老的声音和时代的交响曲,凝聚成文化的河流,奔涌着流向远方的力量。
图为馆内讲解员带领团队成员欣赏了解馆内竹雕展品。通讯员 吕博 摄
通过洪建华先生的讲述我了解到,竹雕技艺的发展通过安徽艺术学院合作,引进人才,在校园内开展非遗班,通过大学这个平台,让更多青年学子学习了解竹雕这项技艺,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互相穿插,激发人们对竹雕文化的兴趣,竹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文化如参天古木,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土壤,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开枝散叶,一边汲取营养,一边孕育新生。在社会节奏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唯有与时俱进、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为非遗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方式,让非遗在群众中“活”起来,通过振兴文化产业,发展旅游、文创、教学体验等方式,让非遗“醒”过来,打破尘封过往,唤醒人们对于非遗文化沉睡的记忆。
若说初心是"凡心所向,素履以往",那么非遗传承者便是"一盏孤一座城",竹雕从无人知晓到人们日益熟知,离不开各个传承人的坚守与付出,离不开各个传承人的学习研究与雕琢。文化需传承,经典需流传。可与较低的工资相对的,是长时间基本功的训练,是机器替代人工冲击手工市场,没有持久的恒心与毅力,没有迎难而上的坚韧精神,有怎能担当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初高生迫于学业压力对非遗文化的接触少之又少,而大学生不了解、不愿接触,社会上也少有人接触到竹雕技艺。非遗文化不应黯淡无光,而应剥去历史灰尘和当今世人不甚了解的枷锁,冲破藩篱,绽放自己独有的光彩。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当我们向世界展现中国风采,文化正是后盾。而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理应守护与发展。
图为采访结束后团队成员与洪建华先生在博物馆的合影留念。通讯员 梁瑞龙 摄
赏刀刻风雅之奇,品千年徽艺古韵。青春之力正蓬勃发展,我们应与时代的步伐同频共振,九万里风鹏正举,非遗振兴之任吾辈挑,“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五千年的上下求索,非遗文化沉淀下来的深厚底蕴始终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文化需传承,亦需要创新。我们广大青年一代,应敢于担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在深刻理解的前提下,发掘文化创新的突破口,通过短视频将雕刻故事娓娓道来,通过文创产品带动经济发展,通过线下教学体验让大家了解,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为文化长河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源泉。希望,我也能尽己所能,为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通讯员 肖冰)